指狭义的医用敷料是指作为伤口处的覆盖物,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可以替代受损的皮肤起到暂时性屏障作用,避免或控制伤口感染,提供有利于创面愈合的环境的医疗器械,即伤口护理产品。
广义的医用敷料不仅包括伤口护理产品,还包括手术感染防护和医用防护产品,以及包扎、压力和固定类产品。
医用敷料的全称是医用卫生材料及敷料,是我国低值医用耗材的第二大细分领域,占比约 21%。狭义医用敷料是覆盖于创、伤口表面的临时医用材料(伤口覆盖物),其主要作用是在伤口愈合恢复过程中可替代受损皮肤起到暂时性屏障作用,避免或控制伤口感染,提供有利的修复环境和促进创面愈合。
此外,广义的医用敷料突破伤口护理产品的概念,还包括手术室感染防护和医用防护产品等。随着全球经济稳步发展及居民医疗消费的增长,国内外医用敷料行业呈现稳步发展趋势。
全球医用敷料市场因产品刚性需求属性,总体规模基本保持稳步增长状态。2023年全球医用敷料市场规模将达到127亿美元,比2016年约增长45%,增速持续加快,医用敷料在全球医疗市场中占比也会持续提升。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和由此带来的溃疡、褥疮等病症患者的增加,全球医用敷料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思瀚预计,全球医用敷料市场销售收入规模于 2026 年达到 235 亿美元。
近年来,我国医疗资源逐渐丰富,医疗保障力度逐渐加大,基础医疗设施建设加快,居民生活水平及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医用敷料市场亦随之迎来快速发展时期。根据思瀚的统计,2023年,我国医用敷料市场规模约为123.71亿元,同比增长13.64%。随着国内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大型医用敷料出口企业纷纷加大了国内市场开拓力度,国外厂商也逐步推行中国市场的本土化策略。
传统卫生材料及敷料是以护理用品、手术感控产品、生物防护用品、低价值的医用敷料产品等为主要代表;新型医用敷料材料是以透明薄膜敷料、凝胶/水胶体创面敷料等产品为主要代表。就我国而言,目前传统医用敷料在国内医用敷料行业占比超过 80%,牢牢占据着主导地位。产品主要以棉、纱布、无纺布等传统医用敷料为主。
新型医用敷料虽然相对于传统医用敷料在功能性上具有显著优势,逐渐被市场认知,但就需求端来看,由于新型医用敷料材料价格昂贵且在医疗体系中覆盖有限,整个市场尚处于培育阶段。得益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和对美观、舒适的追求,使得人们对医用敷料的使用感受和品质要求逐步提高,传统医用敷料产品中仅具有隔离、防护作用的低端产品市场需求逐步放缓,而兼具抗菌、抑菌、防褥疮等功能性并有助于提升使用者舒适度的高端产品需求将日益增加。
全球医用敷料行业中,生产商、品牌商形成地域分化,产业链持续转移,代工生产商多集中于发展中国家,大型跨国品牌商多位于发达国家。由于经济水平较为发达,居民医疗保健意识较强,人口老龄化趋势更为明显,美国、欧洲等发达经济体是全球最主要的医用敷料消费市场,并且凭借着技术、人才优势,上述国家和地区拥有众多全球知名的大型医药跨国企业,涵盖的业务类别和产品种类繁多,产品销往多个国家和地区,品牌和企业知名度及市场占有率较高。
涉及医用敷料领域的国际知名医疗器械公司包括Medline 集团、3M 公司、瑞典墨尼克、英国施乐辉、丹麦康乐保、美国康维德等。自 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随着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大型跨国医疗器械公司逐渐将医用敷料中劳动力需求较大、技术含量较低的传统伤口护理产品(例如纱布、绷带)的生产环节转移至亚洲、南美等地区和国家,保留研发和营销环节,在市场上以自主品牌进行销售。
凭借人力成本优势和产业链优势,中国承接了此轮产业转移浪潮,逐渐形成了一批为国际大型医用敷料品牌商从事贴牌生产(OEM)、以出口为主的医用敷料生产企业,包括奥美医疗、振德医疗、健尔康医疗和爱舍伦等。近年来,国外医用敷料产业向价值链的高端环节转移,不断利用自身的品牌和渠道优势扩大终端市场的占有率。
而随着国内医用敷料市场需求的日益扩大,以及具有更低劳动力成本的东盟国家如越南、泰国等介入国际传统医用敷料市场,国内医用敷料生产企业将趋向于重新将视野转回本土市场,加大国内消费市场的开拓,并着手将生产端向人力成本更加低廉的泰国、缅甸、越南等国家转移。行业参与者众多,头部企业凭借规模化生产和客户粘性优势持续提升市场份额由于布局国外市场需资质认证、渠道铺设等壁垒,因此发达国家自有品牌准入门槛较高,国内企业多以 OEM/ODM 代工起步,主要以生产为主。
国内医用敷料生产企业具有明显的“多、小、散”特点,企业数量众多,但上亿元级别的企业数量较少。根据尚普咨询统计,中国医用敷料行业生产企业数量约 6,000 至 6,500 家。其中仅 30 家左右生产企业年产值超过 1 亿元,占所有生产企业 0.5%左右;80%左右的生产企业年产值不足 1,000 万元,市场集中度低。以奥美医疗、振德医疗、健尔康医疗、爱舍伦等为代表的出口企业凭借规模优势、与优质客户长期合作的资源优势脱颖而出,产值位居行业前列,未来头部企业有望发挥规模效应,持续提升市场份额。
医用敷料作为一次性医用耗材产品,能够防止医患以及患者间因共用医疗器械而传播疾病,有助于简化医护人员的工作流程,提升患者的诊疗体验,目前已成为医疗机构开展日常医疗、护理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全球医疗体系的逐渐发展,手术量、手术人次逐年提升,预计全球医用敷料市场销售收入规模将于 2026 年达到 235 亿美元。
发达经济体如欧美等市场规模较为稳定,新兴国家(巴西、中东等)的投入不断增加也促进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叠加全球人口老龄化、人均寿命延长,新兴市场远未饱和的因素,全球低值医用耗材市场需求有望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近年来国内基础医疗建设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医疗保障力度不断加大,我国医用敷料市场规模已从 2011 年的 70 亿元,快速提升至目前的 178 亿元以上,增速整体稳定在 10%左右。
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中国各类医疗消费市场仍有可观的增长空间。未来,政策的支持、社会老龄化、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及居民健康意识不断提升等因素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医用敷料需求规模和需求质量的提升,预计未来五年,该市场会保持目前的增速水平。
目前,传统医用敷料行业准入门槛较低,国内生产企业众多,但大部分为规模较小的小型企业。造成我国医用敷料行业准入门槛低的重要原因是相关行业标准的滞后和限制。随着行业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行业监管体系的建立,行业准入门槛将相对提高,同时,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运输成本的不断攀升,行业制造成本上升压力加大,拥有规模化生产运营能力的企业才能有效控制成本,并不断占领市场高地,业内领先企业的竞争优势将越发突出,劣势企业将逐渐被淘汰,行业集中度将得到提高。
此外,品质高端、功能多样将是未来行业技术发展趋势,除加强产品创新研究、工艺提升外,还需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研发及试验,只有行业领先企业才能利用自身的产业运作能力和品牌影响力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高端研发人才等稀缺资源。因此,行业市场份额将会逐步向业内领先企业集中,行业集中度也将进一步提高。
随着以国内的生产企业在医用无纺布生产技术领域的不断完善,医用无纺布制品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医用无纺布制品与传统的纯棉机织制品相比具有尘埃过滤性高、术后感染率低、消毒灭菌方便、易于与其它材料复合等优势。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医用无纺布已较为普及,而我国目前一次性的医用无纺布制品渗透率仍处于非常低的水平,按照医用无纺布制品在国外发达国家的使用比例来看,国内未来的市场空间巨大。
随着科技进步和国内医用耗材生产要求的提升,制造设备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以及生产制造环境也将面临着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拥有高度自动化的机械设备能够缩短单位产品的生产时间、增强产品可靠性、节约人工和降低生产成本。这将成为行业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行业自动化水平预期将逐步提升。